记者:MOOC倒逼方面,学校如何在校内网络课程、SPOC建设和MOOC建设上发力?
谢火木:第一,我校为在线开放课程提供了相应的制度保障。比如结合在线开放课程建设经验,研究制定了《厦门大学在线开放课程建设与应用管理办法》,拟于近期出台正式文件。
第二,积极组织教师开展培训与交流活动。举办常态化的交流沙龙、邀请校外专家来校培训、组织教师外出参加教育部和福建省在线开放课程培训等方式,来提升教师的在线开放建设与应用水平。
第三,共建MOOC拍摄基地。为推进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帮助我校教师,特别是翔安校区教师深入了解慕课课程制作、完成课程建设任务、提升教学技能,2016年,我校与智慧树在翔安校区共建了1个MOOC拍摄基地。
记者:对于厦大校内的SPOC建设与应用,您能否以某个前后对比特别明显的院系、专业为例,具体介绍解决了过去的什么问题、关键创新在哪里?
谢火木:以马克思主义学院为例,校内SPOC建设与应用为毛概、思修等基础通识课程解决了教学质量、教学效果,跨时间和空间上的问题。
在使用课程中心平台之前,学生的学习时间主要是在课堂上,老师与学生的互动也基本限制在课堂上,学生对知识的吸收不多,课程的重点、难点不易消化,对答疑解惑的需求难以满足。基于课程中心平台开展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后,学生可以随时随地访问课程资源,在线测试随时检测学习效果,在课堂上老师可以有针对性地进行重点、难点教学,将网络课程学习成绩作为课程期末成绩的一部分,促使学生花时间学习,答疑解惑不受校区地理位置限制,师生在网络上互动,基本知识的学习都能够在网络上完成。这样一来,老师在课堂上只是有针对性地对重点、难点进行讲解,更多的老师尝试采用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翻转教学等新型教学模式,促进所有老师的教学方式进一步改变。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师危机感增强、教学水平不断提高。所以说,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是一个相辅相成、相互促进、不断完善的过程。
记者:请介绍一下学校利用第一批在线开放课程的方式,这些课程有哪些特点?对在线开放课程允许上线的审查,是怎么进行的?
谢火木:我校利用第一批在线开放课程开展教学方式方法改革,推行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比如学生可以先在线观看《C程序设计基础》、《微波技术基础》视频教学,网络上与其他同学互动讨论、查阅相关资料,到课堂内听教师讲授时可获得更深层次的理解,切实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还有《电工技术实验》这门课程的实践和考核是借助虚拟仿真实验平台完成的。
第一批在线开放课程共10门,立项审查非常严格,要求必须是影响广泛、受益面大的优质课程,主要有五项原则:一是课程授课教师为院士;二是课程授课教师担任院长或副院长;三是课程授课教师被评为国家级、省级或校级“教学名师”;四是示范性网络课程中建设、应用较好的课程;五是学校重点学科门类,覆盖尽可能多的学科领域。
教师完成课程制作进度后可提交《在线开放课程开课申请表》,申请上线开课。开课前,学校组织具有丰富在线开放课程建设经验的专家进行上线审查,对课程内容(文字和影像等)逐字、逐句、逐帧审核,确保课程资源不存在任何政治性、思想性、科学性和规范性问题以及侵犯知识产权、肖像权的问题,杜绝不适宜网络传播的资源上传,审核通过方可上线。
记者:学校怎样组织MOOC建设?如何与“爱课程”等MOOC平台合作?
谢火木:第一,按照教师自愿申报、学院审核推荐、学校组织专家评审原则立项;第二,获得立项的课程可由教师自行联系专业公司进行课程制作,也可由学校统一联系安排;第三,经费支持有力度,每门课程首期投入经费10万元,根据上线审查及经费使用情况安排后期建设经费;第四,积极组织教师开展在线开放课程培训与交流。
“爱课程”为我校开设MOOC课程提供免费的开课和咨询服务,并由双方共同推动课程的宣传、推广和使用。提供云空间,搭建在线课程中心(以下简称平台),供我校在平台上开设SPOC课程,支持学校将符合要求的SPOC课程转化为MOOC课程,提供平台维护服务。并且根据我校需求,向学校提供课程授权使用服务,由我校选定其他高校建设的在线开放课程,供本校学生学习使用。
记者:课程在这些平台上的表现如何?目前的状态怎样?
谢火木:截止目前,已有9门慕课在中国大学MOOC平台发布,其他课程也将陆续上线,选课学生近7万人次,且人数还在不断增加,学生受益面大,教学效果好。其中,《数学建模》课程第一期开课已顺利结束,选课人数超2万人。
记者:学校的MOOC建设,解决了哪些问题?
谢火木:目前绝大部分课程已经开始利用课程中心平台开展线上线下相混合的混合式教学改革。
一是解决了时间和空间上的问题,学生可以随时随地学习,提高了积极性与主动性。
二是倒逼老师开展教学改革,开展翻转课堂、探究式、研讨式课堂教学。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发生转变,在提升教学质量与水平方面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同时,也满足了社会大众对高水平院校高水平课程的学习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