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4月20日-4月26日,厦门大学积极响应教育部“激发拔尖计划2.0全国线上书院活力,创设适合拔尖计划2.0师生的高品质学习交流平台”的号召,精心组织策划了一系列线上书院特色活动。

在线上书院主题活动周运营期间,厦门大学以“夯实基础学科培养,打造拔尖创新英才”为主题,围绕名家讲坛、学术之道、科研汇报、基地活动、朋辈经验等内容开展了十六场线上直播活动,覆盖化学、生物科学、经济学、海洋科学、数学、物理学、历史学及中国语言文学八个拔尖学生培养基地所在学科。

现代教育技术与实践训练中心承担活动周视频的录制、剪辑及直播任务,按照“以一流的技术保障一流的服务”的工作要求,加强现场摄制和后期剪辑,按时保质完成了全部任务。根据平台统计,截止4月27日17:00,各项活动在线上书院的累计访问量达9803人次。活动吸引了海内外师生广泛参与,为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做出了有益探索,为拔尖计划2.0项目贡献了厦大力量。


线上书院厦门大学主题活动周内容总览:

01益智游戏与数学——华容道与滑动游戏

本次讲座由厦门大学数学科学学院林亚南教授主讲,将数学和游戏玩具有机结合,针对以“华容道”游戏为代表的平面滑动游戏,通过寓教于乐,介绍是否有解、寻找规律和探讨最优解的数学思维,既有游戏和人物的历史背景和人文故事,又揭示其中蕴含的数学思想,让人感叹数学无处不在。


02微塑料环境问题及其可能的人体健康风险浅议——缘起、发展和未来

本次讲座由厦门大学海洋与地球学院蔡明刚教授主讲,主要介绍了中国当前面临的微塑料源头治理、生态修复、海岸带综合管理等一系列机遇与挑战。讲座在阐述微塑料现状及危害的同时,还从环境外交方面切入,通过对比国内外研究成果及典型性案例,分析探讨海洋微塑料的全球化污染研究,呼吁学生重视海洋塑料垃圾问题,树立“全球海洋命运共同体”生态理念,充分发挥我国海洋强国优势,积极参与全球海洋事业规则规范和海洋科技领域相关标准的研究制定,提升在全球海事界的话语权和影响力。


03中心科学实验班课程实录——《基础化学II》与《化学理论I》节选

本次课程节选分为厦门大学化学化工学院王帅教授主讲的《基础化学II》“化学反应过渡态理论”和吕鑫教授主讲的《化学理论I》“群表示”两个模块。前者从介绍化学反应势能面和反应路径出发,阐述反应过渡态和反应中间体的本质区别,进而引入经典过渡态理论的基本思想及其“热力学”处理方法。后者从介绍分子点群的判别方法出发,引出特征标表及不可约表示,从分子对称性推广到分子轨道对称性,并就特征标表的其他信息进行了讨论。


04 博伊特勒书院拔尖班英文科学写作与报告课

厦门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博特勒研究所讲师,台湾长庚大学Scott Schuyler副教授主讲,教授细胞生物学、遗传学和英语科学写作,以及在领先的深入英语研讨会课程中详细讨论基础研究科学论文。Schuyler教授通过三篇论文实例的详细讲解和分析让学生了解并掌握撰写一篇个人陈述所需要包含的内容、需要重点讲述的部分以及如何抓住评审老师的眼球。通过英文科学写作与报告课,让学生撰写出逻辑性强、重点突出,英文行文通顺的优秀文章,从而使得学生能提高写作与报告的水平,更好地展现个人风采。


05 创新教育之我见

本次讲座由厦门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赵鸿教授主讲。讲座主要从现阶段的国家需求和科学技术发展的角度出发,探讨了传统型教学与创新型教学的特点,分析了科学研究与技术研究的基本模式,介绍了不同教育模式的区别,并以创新型教育的具体实践为例,总结了创新型教育下教师如何教、学生如何学的问题。


06 百年变局下的系统性金融风险

本次讲座由厦门大学经济学院和王亚南经济研究院副院长(主持工作)周颖刚教授主讲。他指出,全球化大变局正在酝酿,中国经济也面临国际经济形势动荡、国内经济金融风险上升等新形势。讲座从新冠疫情传播、防控与系统性金融风险传播及防控的相似性切入,通过系统性金融风险生动的案例,帮助同学们更好地认知系统性金融风险,展开关于百年变局下系统性金融风险的讨论,探讨其成因、防范和化解方法。


07 厦门大学鼻喷新冠疫苗的研发进展

陈毅歆副教授从疫苗研发背景及概况、疫苗的有效性研究、疫苗免疫机制以及临床实验进展四个方面向大家介绍鼻喷新冠疫苗的研究进展。在这次讲座中,同学们了解了鼻喷方式对于新冠疫苗的适用性,掌握了整个疫苗设计过程的思考逻辑,并且通过实验室实验以及临床实验的一层层结果分析,清晰地感受了如何严谨地验证疫苗治疗的效果以及内在机制的验证方法。讲座不仅传达出科学精神,更传递了何为工匠精神,何为团队精神,何为战斗精神。转化创新固然会面临许多挑战,全面深刻的分析、严谨科学的论证、一丝不苟的打磨以及相互支持的合作定会让科学更好地造福于人类。


08 漫谈近现代日本汉语言文字学史研究

本次讲座由厦门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李无未教授主讲,通过对近现代日本汉语言文字学史研究的介绍,引导大众进一步认识其学术价值,充分理解与之相关的理论与实际问题。近现代日本汉语言文字学史文献十分丰富,如果要对其进行全面研究,就需要作整体性与专题性考察,从而拟定其研究布局之结构形式以及研究的相应思路。同时,近现代日本汉语言文字学史与近现代中国汉语言文字学史研究关系十分密切,中国许多学者深受其影响,比如胡以鲁与上田万年之间的学术相承关系等,就是很好的例证。站在东亚各国学术关系视角研究近现代日本汉语言文字学史,又超出了“国别”范围,以“辐射”、“环流”、“兼容”、“新畴”、“续断”视之,也能客观地展现近现代日本汉语言文字学史所存在的基本形态。


09 2022年度化学拔尖计划本科生学术沙龙

本次本科生学术沙龙活动给各年级学生提供了一次跨年级交流的机会,邀请了十余位不同专业高年级本科生分为六个专题分享各自的学业、科研经历,为低年级本科生提升自我认知、寻找科研训练方向、规划学业及职业生涯等提供参考,有利于构建高低年级本科生之间点对点的联系纽带,形成学习共同体。


10 如何解读民间历史文献

本次讲座由厦门大学人文学院郑振满教授主讲,引导学生关注民间历史文献,从民间社会研究中国历史。讲座围绕三个主题:首先,关于历史文献整理的“范式”,涉及年代、作者、文类、缘起、版本、读者等六种要素,这是解读民间历史文献必须具备的基本知识。其次,关于民间历史文献的“语法”,必须结合特定的历史语境与经史传统,解读民间历史文献中的合法性依据、合理性解释与同情式理解,揭示民间社会与“大传统”的有机联系。最后,关于民间历史文献学的视野,着重从目录学、版本学、诠释学等角度,讲解民间历史文献学的学科建设与学术追求。


11 实验经济学大课堂--测一测你的个人特质及适合你的专业方向

在“实验经济学大课堂--测一测你的个人特质及适合你的专业方向”讲座中,李智老师向大家介绍了实验经济学的背景,并详细介绍了实验经济学在政策评估中的应用。在讲解了几个有趣的经济学实验之后,李智老师通过分析此前同学们完成的实验数据,综合传统问卷、个人在线游戏和群体同时交互博弈,基于统计学、机器学习等前沿理论和行为数据,用理论结合数据、图表的方式,解析各个游戏的经济理论、实验结果及其现实含义,并着重分析了给同学们提供的基于测试结果的个人能力和职业发展前景评估报告。


12 话剧《哥德巴赫猜想》

《哥德巴赫猜想》话剧讲述了厦门大学杰出校友、著名数学家、一代科学大师陈景润永攀科学高峰,摘取数学皇冠上的明珠的故事。陈景润1953年毕业于厦门大学数理系,后由华罗庚教授推荐,调入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任研究实习员。在艰苦环境下,陈景润始终坚持研究哥德巴赫猜想研究,并在1965年证明了哥德巴赫猜想中的“1+2”问题。改革开放之后,陈景润的事故传遍中国,备受崇敬。他研究哥德巴赫猜想和其他数论问题的成就,至今仍然在世界上遥遥领先,被誉为“哥德巴赫猜想第一人”。该剧以现实主义话剧为基础,演职人员全部为厦门大学在校生,以师弟演师兄的独有方式,传承厦大精神。


13博伊特勒书院拔尖班专题讨论课

这次讲座分享了博伊特勒书院拔尖班的一次专题讨论课,两组同学根据选取的题目进行学习了解和汇报。两组同学的全英文汇报充分地体现了国际交流能力,并且汇报时清晰的表达能够让听众快速地捕捉到汇报的逻辑。对于汇报的同学来说,通过查阅资料对某一领域有自己的概括总结与思考,而提问环节更是促进了不同组同学对于这一问题的探讨,相互交流中可以有新的启发。最后老师的提问更能帮助同学们从更高的角度思考问题,准备汇报时的自主学习与课上同学与老师的相互交流,不仅仅能使同学主动吸收大量的知识,并且能够充分利用课堂时间交流想法,丰富分析问题的视角,提高科研能力。


14关于贾平凹《秦岭记》的阅读和评论

本次读书会由厦门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2020级拔尖班主任徐勇教授主持,“鼓浪文兴”中国语言文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2020级21位学生参与,以贾平凹的最新长篇《秦岭记》(《人民文学》2022年第2期)为样本,就如何阅读小说和写作评论文章展开讨论。这是2020级拔尖学生的第一次集体读书会,采用拔尖学生讲评与老师点评相结合的方式,师生共同参与,充分讨论,促进学生阅读和写作能力的提高。


15 “鼓浪文兴”2018级拔尖生毕业成果汇报

本次活动由四名学生代表2018级拔尖班进行毕业成果汇报。在2018级拔尖班主任和论文指导教师郭勇健教授、景欣悦助理教授的悉心指导下,四位同学借助于制件精美的PPT,思路清晰地介绍了各自的毕业论文,研究方法得当,研究结论可信。参与此次线上书院主题活动周,既是对“鼓浪文兴”基地拔尖生三年专业培养成果的检验,也是一次跟全国拔尖伙伴的特别分享。


16精品校史剧目《遥望海天月》

校史剧《遥望海天月》作为厦大校园文化精品剧目三部曲之一,是厦大“四种精神”之“科学精神”的代表作品之一。剧目讲述了国难当头,王亚南校长不惧艰难险阻,充分发扬其严谨求真的科学精神、勇往直前的野马精神,与郭大力一起翻译《资本论》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作出重要贡献的文人救国故事。描绘了王亚南校长追求真理、献身科学、致力于马克思主义传播和政治经济学研究的一生。